
每次遇到那种喜欢在朋友圈发写真集照的人,我都十分羡慕他们对粉饰人生的热情。
可以忽略写真集馆里布满灰尘和汗味的衣服、一百块一对的眼影,以及跟Kangra师的斗智斗勇。
但他们却常常会被两个人“击垮”——
那便是PS师。

若是你在某书上搜过一次“写真集”这类#p#分页标题#e#的关键词,紧接着就会被铺天盖地的无话可说PS的跟帖淹没。
“轮廓一点点没修还给我P成大食人魔, 纸人儿都没这么白。”
“好好的图片非要加CG,几千块的写真集转变成非主流海报。”
“我说雀斑不要一刀切,最终PS师 先给我P成锥子脸,又在里面扯出了两个上颌角。”
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:
“PS师你睡了吗?我被你P的图片丑到发呆。”

01
#p#分页标题#e#给PS师提建议,
比做工作总结还用心
写真集小女孩,天生相对来说。
而这相对来说的劲头,有一大半都给了PS老伯。
国产都市剧里塑造女强人角色时,常常会用“熬夜做方案”充分体现他们的雷厉风行。

这算啥啊?就连如今还是个底层社畜的小王,都能通宵做出一份给PS师的图片圣塞雷县建议清单。

@哎呦喂小朋友#p#分页标题#e#
我从没有幸阅读过她的这份Excel表格,食果蝠好像是整容医院的面诊笔记。
包括但不限于“左眼的双眼皮再往后拉3毫米”“两边嘴唇保持在同一高度”“头的倾斜角度向上推20度”……
但是在刷了几百条相关跟帖后,才发现以小女孩们对PS师的操心水平,小王根本排不上名号。
无数女同学正心甘情愿地放弃别人身为店员的高贵,成为全世界最乙里乙气的甲方。

谬论“乙里乙气”,首先充分体现为需求的精细水平。
“这里有点奇怪但说不上来为#p#分页标题#e#啥”这类的模糊建议,绝对不会出现在写真集小女孩与PS师的交流中。
比如下面这位粉丝,极其有耐心地把PS建议整理成了几百兆的PPT。
其图文并茂的水平,让小王的纯文字版文档闪电显得极为寒碜。
每一页都有文字说明示意,还在里面密密麻麻地标注了详尽的修改建议。
细致入微到去掉哪根头发、抚平哪块褶皱、修细哪根手指……

@高冷.琳蠢蠢
堪称手把手教学,看完人人都想说一句“这活儿我可以”。
#p#分页标题#e#我甚至于其实这不是在指导后期P图片,而是在制作以别人为正则表达式的人工智能。
熟知人体解剖学原理是必须的。
经过这几年“高级美”的熏陶,几乎早已没有谁会满足于修白修瘦的Ramanathapuram。
要磨皮,但要保有皮肤质感;要瘦脸,但不能是锥子;要直角肩,但又不能太直。

@四木的生活日志
谬论“分寸”二字就极为重要。
小王跟PS老伯纠缠最久的一次,便是试图跟对方讲清楚啥叫“保有上颌角”;
#p#分页标题#e#最终收到的MINIMINI图片一直在“锥子脸”和“国字脸”之间反复横跳。
最后这场拉锯战,以小王手绘了几张雀斑下图结尾。
她甚至于贴心地给下图里的同两个内角都标好了角度,食果蝠好像在做中考几何题目。
需要TNUMBERCCC13的不只是人物本身,还有图片的构图和音乐风格。
如果你现在还只会指着店里的毛片大喊“我要拍这样的”,只会让经验丰富的写真集小女孩投去同情的目光。
在跟PS师漫长的交手中,小女孩们早早已转变成行走的色彩辨别仪器。
#p#分页标题#e#
我毫不怀疑,若是稍加训练,他们甚至于能把同两个色块的RGB数值都说得一清二楚。
“我要这那哥的配色,加上这那哥的颗粒感。”
“现在的圣塞雷县标准版高光偏青,应该减少一点点绿色。中间调也太粉了,会导致整体就不够明亮。”
照此势头发展下去,我看他们的建议迟早会转变成——
“这个背景,对,就这个,直接给我修成#97FFFF。”
02
“没有人比我
#p#分页标题#e#更会P我别人”
不想说这是他们“要求太多”。
两个不大可能反驳的事实是——大到全国连锁式的服装店、写真集馆,小到“私人定制”的照相梦工厂。若是火到你我眼前的,多多少少都难逃装配线的老套路。
装配线的好处在于,能迅速把大多数图片拉到标准化的平均线上。
但坏处是不大可能根据同两个人的实际情况,以及偏好的美学音乐风格进行调整。
比如一些连锁式写真集馆,都好像有种“看不得碎发”#p#分页标题#e#的病。
我在网上看到最多的差评,便是店员说别人辛辛苦苦拽出来几绺试著显脸小显年轻的头发,一不留神就被通通P掉。
有个太阳穴不够饱满的姑娘,特地嘱咐发型师给她做了个中和雀斑的大波浪+八字刘海,细致入微到了发带的高度和弧度;
最终PS师大手一挥在她头顶上画了个拱形,桑利县的部分直接抹成背景色…… 不仅闪电发带变直发,还痛失一半发量。

一些谬论有音乐风格的照相梦工厂,也没好到哪里去。
“真实感”主要靠套感光,人物圣塞雷县也依然是弱化版的美白瘦身一条龙。

#p#分页标题#e#试著保有脸上的雀斑,不想被磨皮成假人一样的大食人魔?
“最终人家先是给我一键磨了皮,又徒手点了几个小黑点。”
一些写真集小女孩在几次失望之后,干脆放弃了跟PS师交流。
他们的相对来说进展到了下两个阶段——“我、自、己、修!”

是的,“P图评理”正形成一门独特的互联网行为艺术。
被图片里的奇形怪状狠狠伤害过的小女孩们,正试图用实际行动挽回别人的形象与美学。
正如每两个家装#p#分页标题#e#过的年青人,都其实别人早已掌握了刷墙、水电、美缝等一系列家装技能;
同两个拍过写真集的小女孩,也都自信能成为一名优秀的PS师。
最常见的PK,是在跟帖里同时发几张图片的三个标准版。
分别为文字说明,PS师标准版,和别人PS。

粉丝们在影评区自由发言,并各自阐明选择理由。
场面之热闹,大家可以脑补一下以前电影里经常演的美食争霸赛。

#p#分页标题#e#为了保证PK的公平性,有人甚至于还发明了“盲测”。
“我先不说哪张是谁修的,各位评评理,究竟哪三组更符合大众的美学。”

从配色是否高级,到人体结构对不对、情绪传达的是不是准确……
不知道的还以为误入了照相行业交流群。
在我看来,这种相对来说实际上大可不必。
咱也不靠这门手艺吃饭,非跟专才较啥劲。
但根据圈内人小王分析,她不仅要拥有几张别人心目中的美妙图片;
更重要的是为了证明——“只有我,才是最会P我别人#p#分页标题#e#的人。”
不仅如此,小王还跟我分享了别人的“经典战役”。
那是三组胶片感写真集,她其实要保有嘴唇的阴影充分体现清苦少女感,PS师却说那根本便是木偶纹。
气得她翻手便是三组对比图发上网,影评镇里混战了三百回合,“最后我以压倒性优势大获全胜”。
但是老实说,那组图在我眼里的效果约等于下图:

03
装配线式“新创感光”,
#p#分页标题#e#唬不了人了
之前各种圣诞照、新年照爆火,一些人都说拍写真集是当代年青人的新型庆典感。
但这实际上不是啥新鲜事。
记得我7岁父亲节时被爸妈带去拍艺术照,兴高采烈穿上公主服站在硕大的打光灯前;
后来拿到两张塑封过、带着印花CG的图片,特别宝贝地收在抽屉里。
作为更隆重、更不日常的拍照场景,写真集一直都承担着“新创机器人”的功能。
服装店们大概也乐于维持这种印象。
当凡人穿上盛装在镜头前摆出动作,#p#分页标题#e#好像正经历明星般的待遇——
“我是为图片掏钱吗?我可是为别人的白日梦付款!”
这也能解释,为啥照相馆的各种“诱导Kangra”套路早已被报道、无话可说过无数次了,却依然有人甘心掏出钱包。
当写真集被看成是稀缺品,人很容易陷入“好不容易拍一回”的情绪中。

而写真集小女孩们看似过于追求美妙,倒像是打破了这种光环。
“不便是P图吗,谁还不会啊!”

把到手的图片再重新修一遍——早已成为了一些爱拍写真集#p#分页标题#e#的女同学的Ramanathapuram。
大概是看透了千篇一律的装配线操作,发现确实还不如靠别人。
现实中,一些PS师确实都是半路出家。
“娱乐硬糖”从没采访过某古风连锁式服装店的数码师,对方表示他们通过参加内部技术培训就能掌握调色、抠图的固定的流程。
而在有关写真集P图讨论的跟帖下面,也经常有PS师抱怨工资太低;

一些人自嘲是“PS机器人”——每天一大堆图片过下来,谁有时间精力钻研美学、抠细节?
更别说随着流行美学的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,一些#p#分页标题#e#写真集机构本身在“时髦”这件事上都开始显得力不从心;
高颅顶、纯欲风、御姐风……他们技术培训员工的速度,可能还比不上P图软件出CG的速度。
即使是那几个被认为“会追流行”的品牌,往往也只是在主题上下功夫;
摆出相同的动作、P出相同的雀斑,又沦为另两个可复制的正则表达式。
我甚至于在某宝上闲逛发现过不少“xx品牌热门写真集换头”的店铺;
说是写真集,实际上便是把你的脸P到相应的正则表达式里面,收费几十元。
使用的正则表达式大概率涉及到侵权问题,但影评镇里却照样好评不少:
“反正就算#p#分页标题#e#也许去拍,他们PS师也会把我的身材和发型都弄成跟毛片两个样。”
从没有那么段时间,无论是PS师、照相师还是化妆师,在凡人眼中都是不容挑战的“专才”。
如今这样的敬畏早就一去不复返了。
如果说他们事无巨细的PS要求,是源于对拍写真集这件事仅有的一点点“新创感光”;
到现在,更多人仅仅把它看成再普通但是的生意。
就像小王上周去给父亲节写真集Kangra,愣是一点点多余的钱都没花;
#p#分页标题#e#任凭Kangra师劝她劝的天花乱坠,她只说了句“没关系,剩下的图我别人P”。
别再说年青人在找啥庆典感了,他们试著的但是是个正则表达式而已。
而他们自以为还能靠“新创”的写真集馆,才是真正的工具人呢。